好文共赏2021年第25期
日本外相“逢人说项”?
宋治洲
《日媒当自重》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时事评论。文章针对日方在“钓鱼岛”事件中的种种卑劣行径予以曝光与驳斥。文章写得义正词严,铿锵有力。但在评说日本原外相玄叶光一郎游说欧洲各国一事上却出现纰漏。文章说:“日本挑起钓鱼岛争端,自知理亏,备受孤立,于是东跑西颠,逢人说项,试图绑架不相干的国家,却碰了一鼻子灰。”这里作者误用了成语“逢人说项”。
“逢人说项”有时也可简化为“说项”。语出唐人李绰的《尚书故实》(见《太平广记》卷二〇二):“杨祭酒敬之爱才,公心尝知江表之士项斯。赠诗曰:‘处处(或作“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晚唐诗人项斯,诗文人品俱佳,但苦于无人荐举而终年沉寂。于是他带着自己的诗文谒见当时颇有影响的杨敬之。杨敬之对他赞赏有加,遂赠此诗。由于杨公“到处逢人说项斯”,翌年,项斯便一举中第,其诗名亦得远播。这便是“逢人说项”成语的由来。后来人们便用来表示热心替人扬名或为人说情、说好话。如清代薛雪《一瓢诗话·五十》中说:“或心知,或亲串(关系密切的人),必将其声价逢人说项,极口揄扬。”
很明显,日本外相是去替日本游说的,而不是去替我们中国说好话。上述评论使用“逢人说项”,与其文意恰恰相左。笔者推测,作者想说的是“逢人说事”。
推荐人:李丽娟
文章来源:《咬文嚼字》
推荐理由:细微处见精神,平常处显素质。语言常识漏洞的发生,往往反映的是工作态度的问题。党办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中要实现“零失误”“零差错”,就必须杜绝“应付、凑合、差不多、基本上”等不负责任的作法,把严谨细致体现在自己经手和处理的每一项工作中。只有把严谨细致当作一种追求,内化为精神动力,外化一言一行,“立足本职干工作、心无旁骛谋事情”,才能对人民负责,才能在各自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