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

        博大365_速发365app下载_外勤365系统

        您的位置: 首页 >博大365>时政要闻>详细内容

        解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常德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07-08-30 16:53:59 【字体:

        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李本公的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在这里,我以非常愉快的心情向大家宣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已经正式颁布实施了。

          《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制定的。总体上讲,《规划》符合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符合国家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体现了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规划》的颁布实施,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增强各级政府的老龄意识,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问题,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在,我就《规划》作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情况和当前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十五”期间我国老龄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十五”期间,我国老龄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加大老龄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国的老龄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险制度在城镇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推广,医疗救助制度开始试点;老年福利、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形成,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老龄工作体制基本理顺,老龄工作有效开展;老龄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为我国老龄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老龄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基层老龄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偏少、经费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基层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缓慢,养老服务业整体发展滞后;农村老龄工作仍然薄弱,农村的养老和医疗问题日益突出;歧视、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老龄事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完全适应等等。

          “十一五”期间,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和“十五”时期相比,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高龄化显着,农村老龄问题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养老保障问题突出,社区照料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大,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根据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将在2030年到来,从现在开始,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只有短短25年的时间。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未雨绸缪,抓住机遇,按照“五个统筹”的思想,协调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老龄事业,认真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打下坚实基础。

          二、关于《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做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规划》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明确提出了发展老龄事业的指导思想。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加快体制创新,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作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老龄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高效规范的老龄工作体制。积极推进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适应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为老服务网络和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老年用品市场,进一步营造敬老、养老、助老和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老龄事业发展全局,是这次《规划》最鲜明的特点。《规划》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标,从老年人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发展老龄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努力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等目标、任务,重点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精神文化生活等问题,目的就是确保老年人和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切实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让老年人和全体人民一道共奔小康。

          三、《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任务很繁重,《规划》里讲得很详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继续建立健全老龄政策法规体系。我国已经先后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国老龄工作发展纲要》(1994-2000)、《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政策法规,可以说,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涵盖养老、医疗、生活和照料服务、权益维护、精神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内容的老龄政策法规体系,老龄事业的发展有了较好的制度保障,但是还不够。应该看到,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已经逼近,“老龄化中国”的警钟已经敲响。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对于人口老龄化“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全国上下都要充分的认识,并积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老龄政策研究力度,丰富完善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各地也要充分认识研究制定老龄政策的重要性,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以适应快速老龄化发展趋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革发展的“减震器”,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和社会安定的“稳定器”。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内容很多,主要有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等。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老年人。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等。这些年来,我国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备,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规划》特意提出要建立健全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是要切实解决老年人“养”和“医”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是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的是谁来养老,是老年人的生存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养老的问题。调查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平均1/4左右的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护理。照此推算,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调查还表明,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且将逐步增加。但是我国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发达国家养老床位数约为老年人口总数的3-5%,而我国2004年《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中国共有各类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床位数112.9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拥有床位8.4张。我国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甚大。养老服务业作为新兴行业,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可以满足庞大的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可以促进社会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还可以开辟就业渠道,创造众多的就业岗位。仅就提供就业岗位而言,假如我国养老机构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从现在的0.84%提高到发达国家目前的低限3%,按入住老人与护理人员之比3:1测算,即可提供150多万个就业岗位。如果考虑到居家养老服务面对数千万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创造的就业机会就更加可观了。所以,《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符合新时期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广大老年人的利益。

          四是努力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人到老年最怕孤独。精神上的空虚、落寞对老年人来说是致命的折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将不再成为老年人的问题,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将成为广大老年人的重要诉求,成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此,《规划》把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摆在了重要位置,强调要加强老龄事业基础建设,提出要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老年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要在大中城市逐步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在县(市、区)建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乡(镇)、街道设立老年活动站(点),基层村居开设老年活动室。各地原有和新建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要向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园、园林、旅游景点等公共休闲服务场所也要积极向老年人开放。鼓励发展城乡老年群众文艺活动组织,鼓励开展经常多样、健康向上的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规划》还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把它作为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权利,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积极扶持,多渠道、多层次发展老年教育事业。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学制、多学科的老年教育体系。

          《规划》还有许多鲜明的特色和亮点,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各位如有兴趣,可以向袁、阎两位副主任提问,他们的理解比我深刻。也可以深入研读《规划》全文,加深理解。女士们、先生们:

          回首“十五”,老龄事业成就非凡,硕果累累。展望“十一五”,前程似锦,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十一五”乃至新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近忧”与“远虑”日渐凸现。“十一五”期间,如果我们处置得当,老龄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就可以为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耽误不得,更失误不起。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使我们老龄事业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和光荣使命。 

         (文章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